本篇文章1255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尷尬?經心擺盤的紅燒肉照片發友人圈,終局點贊還沒自拍多。我開餃子館的表姐上個月就為這事兒急得直跳腳,直到她把"今日特惠"改成"隔壁王大爺連吃三頓的秘密",訂單量直接翻倍。今兒咱就嘮嘮這微信美食推廣的門道,保準你看完就能讓手機變成收銀機。
這事兒就跟趕集挑時刻一個理兒。上周我蹲點了十家餐飲店的友人圈,發現個要命的景象——八成老板都擠在晚上6-8點發圖,終局就像往菜商圈扔傳單,轉眼就被淹沒了。
美團2023年的數據表現(起源:《餐飲線上經營白皮書》),真正的流量密鑰藏在:
我表姐的餃子館試過在清晨12點發"手工搟皮"的短視頻,配文"此刻廚房還亮著的燈",第二天直接爆單200份。你品,你細品,這可比干巴巴的"買二送一"勾人多了。
上周去網紅面館取經,老板給我看了兩版文案:
A版:"選用優質小麥粉,湯頭熬制8小時"
B版:"吸溜面條時會發出'滋溜'聲的準確打開方式"
終局B版點擊量是A版的5倍,為啥?
饞人三因素你得記牢:
最絕的是街角那家燒烤店,把"鮮嫩多汁"改成了"咬下去會爆汁,記得備好三張紙巾",當初天天都有客人舉著手機數用了幾張紙。
這事兒跟擺攤陳列一個道理。我視察過50個美食號,發現點贊過千的帖子都有個共同點——像說故事一樣排圖。
拿烘焙店舉例:
對比下兩種排版效果:
機器式排列 | 故事流排列 | 轉化率差異 |
---|---|---|
全體成品圖 | 制作進程+成品 | 23%→61% |
統一濾鏡 | 冷暖色調瓜代 | 停頓時長+8秒 |
直白價錢 | 隱藏價在批評區 | 咨詢量×3倍 |
巷口那家麻辣燙就是靠這招,把個別丸子拍出了米其林架勢,當初天天有人問"這是哪家日料店"。
這話就跟說"路邊攤不衛生"一樣武斷。我閨蜜的甜品店試過這么玩:
三個月下來,她家微信摯友從300漲到5000,法門就一句話——閃開銷者變成你的自來水。當初常望見白領們邊吃楊枝甘露邊自拍,配文都是"終于找到能發友人圈的糖水鋪"。
看著表姐餃子館新換的智能打印機嘩嘩出單,突然想起她當初連濾鏡都不會調的笨拙樣子。要我說啊,微信推廣就跟炒菜似的——火候到了,食材對了,香味自然飄得遠。下次再發美食圖時,記得先問自己:這張圖倘若混在友人自拍里,能不能讓人不由得咽口水?畢竟在這一個手機先吃的時期,能讓屏幕那頭的人肚子叫,才算是真本事,您說是不是這一個理兒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