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51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是不是常常刷到財經大V帶貨理財課的廣告,看著那些"年化收益30%"的標題熱血沸騰,點進去卻以為被套路?客歲我友人公司推一款智能記賬APP,砸了50萬寫專業剖析報告,終局轉化率不到1%。直到他們換了種寫法,三個月網民數目翻了7倍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聊聊,金融類軟文到底該怎么玩。
客歲某券商推科創板開戶,文案里塞滿"做市商制度""流動性溢價"這些詞。終局后盾數據表現,80%受眾停頓不超過15秒。這弊病就像廚師炫刀工卻把菜切得沒法下嘴——專業術語堆砌等于自嗨。
對比兩種寫法:
金融民工版 | 菜場大媽版 |
---|---|
本商品采用量化對沖盤算 | 隔壁王姐用這法子,熊市還能賺出買菜錢 |
年化波動率低于同業均值 | 比銀行理財穩當,比余額寶賺得多 |
多元資產設置組合 | 雞蛋不放一個籃子的古代版 |
某理財課把"資產設置"改成"錢分四份過日子",付費轉化率立立刻漲23%。你看,說人話才算是硬道理。
某地方銀行推大額存單,最初列了三大優勢:利率上浮50%、按月付息、靠檔計息。發出去杳無音信。厥后改成:"水產店張老板的救命錢——怎么靠20萬存款多賺出一年房租",當天咨詢量爆了客服系統。
故事化三因素:
最絕的是某保險軟文推送,標題寫成:"萬萬別給孩子買保險!除開你知道這三個破綻"。用反向操作吸引點擊,內文卻踏實講透培育金打算,轉化率吊打偕行三倍。
不是說數據沒用,中心得用得巧。某基金公司推指數定投,把"年化收益8.6%"包裝成:"天天省杯奶茶錢,退休多領輛代步車"。后盾數據表現,這種生涯化換算讓留存率增強41%。
數據變把戲的招數:
有個信譽卡還款攻略更絕,把分期手續費寫成:"晚還三天等于宴客服喝星巴克"。網民立馬get到心疼錢的感覺。
客歲某P2P暴雷潮時,有家平臺逆勢增添。他們的絕招是在每一篇軟文里嵌入銀行級風控總監手寫筆記,把干燥的風控流程變成"老風控的二十個防坑錦囊"。這種專家人設+手寫體的組合拳,讓轉化率不降反升。
信任構建四板斧:
某股票軟件以至把K線課包裝成"麻將高手的看盤心法",用大媽們熟習的麻將術語講技巧剖析,中老年網民暴漲。
近來發現個有趣景象:那些在軟文里敢說"別買我家商品"的品牌,反而業績飄紅。就像小路深處的老館子,越是掛著"食材有限,賣完關門"的牌子,食客越擠破頭。金融軟文說到底,不就是把涼颼颼的錢袋子,捂成有熱度的生涯經嘛。下次寫文案前,不妨先把自己當小區熱情腸的李姐——端著保溫杯坐在長椅上,跟街坊嘮怎么把買菜錢理出花來,保準比專業報告好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