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28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上周途經社區藥店,望見兩個膏藥促銷現場:A店喇叭循環播放"全場七折",店員困得直打哈欠;B攤老太邊給人貼試用裝邊嘮:"您這老寒腿得先用生姜片焐熱再貼,跟我學準沒錯"。你猜哪家半小時賣空兩箱貨?這事兒讓我頓悟——賣膏藥不是賣膠布,而是賣化解癥結的愿望。
痛點來了:新手最愛犯的錯,就是照抄仿單寫"活血化瘀"。教你個狠招——把抽象癥狀變成生涯場景。
看兩組文案對比秒懂:
仿單式 | 場景化寫法 |
---|---|
緩解關節疼痛 | 孫子要抱抱時,膝蓋不再打哆嗦 |
推進血液循環 | 晨練完腳底板像踩了熱乎乎的炕 |
客歲重陽節有家藥房推《秋雨還沒來,李叔的膝蓋報了警》,把膏藥和氣象預告綁著賣,販賣額翻了三倍。中心是把病癥寫成街坊家的故事,讓老頭老太以為說的就是自己。
靈魂發問:為啥廣場舞大媽領雞蛋能排隊兩小時,領免費膏藥卻嫌麻煩?
答案藏在人性里——中老年人要的不是便宜,是熱鬧和尊重。試試這三招:
某連鎖藥店客歲搞"疼痛消消樂"運動,把不一樣部位疼痛畫成俄羅斯方塊,湊齊腰腿套餐立減30塊,半個月清空庫存。這年初,會玩比會喊更為重要。
自問:同樣的膏藥,為啥貼社區劉大夫照片就賣得貴?
玄機就在信任轉化四步法:
最絕的是某品牌把膏藥打算成老式磁帶造型,封面印著"1988年邁配方",勾起中老年群體青春影象,溢價賣還是搶光。商品會講故事,貨架就成了舞臺。
跟蹤了20場促銷運動發現:
有個顛覆認知的案例:藥店把《采用仿單》改成《老張頭痊愈日志》,天天在廣播站念一段,引得大爺們天天蹲點追更。有些時間,營銷就得像胡同八卦,聽著聽著就信了。
近來發現個有趣景象:賣得非常好的不是最便宜的膏藥,而是能把"疼痛"翻譯成"幸福"的商品。就像那款印著"貼完能抱孫子轉三圈"的關節貼,價錢貴三成還是被搶購。以是啊,中老年開銷的不是膏藥,是還能跳廣場舞的底氣,是接孫子放學不摔跤的體面。下次做促銷前,先問一問自己:"這貼膏藥,能給大爺大媽的友人圈增添什么談資?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