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75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"為什么別人的花店總有人在照相發友人圈,你的店里卻冷清得像停尸房?"別曲解,這話是客歲一個著花店的小姑娘跟我吐槽的原話。她花三萬裝修的ins風花店,發在友人圈的廣告消除親戚點贊,愣是沒帶來一個生客。這事兒讓我想起幫連鎖花店做文案策劃時,發現新手最容易踩的三個坑...
在花藝行業混了五年,見過太多血淚案例。客歲行業報告表現,83%的新著花店首年虧損(數據起源:中國花卉協會),重要栽在這些地方:
誤區1:把軟文當商品仿單寫
有個顧客原來的文案是:"新穎玫瑰15元/支,滿99元送花瓶"。改成"男友人忘卻買花?姐妹給你送體面"之后,訂單量翻了四倍。你看,開銷者買的是情緒,不是作物。
誤區2:只會拍花束特寫
幫國民廣場的花店做過測試:拍花藝師包扎時手被刺破的鏡頭,比拍成品花束的轉化率高200%。畢竟,人類永遠對幕后故事更上頭。
誤區3:節日才想起發廣告
情人節當天發促銷就像春運搶票,聰明人都在冬至就開始鋪墊"過年見家長花束預約"。知道為啥嗎?焦慮感需要時間發酵。
客歲幫7家花店扭虧為盈,總結出這套實操方法:
第一斧:給花束編身份證
錯誤寫法:"紅玫瑰+滿天星花束"
準確姿勢:"上海張老師送女友的道歉花——第37次愛情救命包"
效果對比:帶故事的花束搜查量是個別款的8倍
第二斧:用氣象做營銷日歷
黃梅天推"除濕花束"(向日葵+干燥花材)
霧霾天推"氛圍傳染組合"(綠蘿+尤加利葉)
三伏天推"降溫花禮"(藍繡球+水晶草)
某花店靠這招,非節日業務額增強60%
第三斧:打造店家人設
浦東有家花店老板把自己寫成"從業十年勸退100對情侶的毒舌花姐",反而成了網紅打卡點。記著,古代人更信任有缺陷的真實。
拿兩個事實案例做對比更加直觀:
范例 | 傳統廣告 | 故事化軟文 |
---|---|---|
標題 | 七夕玫瑰8折優惠 | 昨晚隔壁情侶吵架原因找到了 |
內容重點 | 價錢/花材 | 開銷者情緒故事+花束誕生記 |
轉化率 | 0.7% | 4.5% |
客單價 | 158元 | 320元 |
傳播周期 | 3天 | 21天 |
有個經典案例:靜安寺花店把"聚首桌花訂購"寫成"創業公司用一束花嚇跑投資人的故事",意外獲取20家公司長期訂單。你看,意外性才算是傳播的燃料。
跟美團經營小哥擼串時據說,外賣平臺的花店分類里,名字帶"故事""深夜"的店鋪點擊率高3倍。比如說"清晨花未眠"比"XX花坊"訂單量多40%,誠然兩家是統一個倉庫發貨。
近來發現個新玩法:在短視頻平臺發"開銷者暗戀故事換免費花束"運動,既賺內容又賺流量。數據證實,這一類UGC內容轉化率是硬廣的10倍,畢竟誰都以為自己能寫出更動人的故事。
良多花店還在追求入口花材,切實二三線城市開銷者更吃"邊角料花束"概念。蘇州有家店推出"老板娘撿漏特惠包",用當天殘余花材做盲盒,利潤率比正價商品高30%。記著,會講邊角料的故事,比入口證書值錢多了。
上個月幫杭州花店做轉型,發現帶"手寫卡片"服侍的訂單復購率高達78%。原來古代人不是不愛好浪漫,只是缺個幫忙表達的人。下次軟文寫作,不妨把重點從花移到人,畢竟再美的花也會凋謝,但故事能活許多年。